Today bring to Me souls who have become lukewarm, and immerse them in the abyss of My mercy. These souls wound My Heart most painfully. (Diary of
今天的福音(瑪11:16-19)記載耶穌以大街上的兒童去比喻「這一代」的群眾,他們聯群結隊,要求別人迎合自己的興趣與要求,如果對方不依他們既定的模式,就表現不滿。正如群眾看見聖若翰洗者住在曠野,過著刻苦超性的生活,就認定他附魔。而耶穌親近民眾,與稅吏與罪人來往,他們就批評他貪吃嗜酒。耶穌藉此指出群眾的心胸狹窄,眼光短淺,沒有智慧去認出若翰是真光的前驅,更認不出救世的真主已來到他們跟前。
其實,以色列人對聖若翰洗者和耶穌的態度是相似的。他們表面敬畏天主,期望默西亞到來拯救他們。但他們在心中設定了自己偏狹的想法,以短淺的的目光評論「與別不同」的聖若翰洗者。儘管聖若翰洗者發出警世的呼號,他們卻不肯接受,不予回應,照舊沉溺在罪惡的世界。
耶穌來了,祂並非像聖若翰洗者那樣活於曠野,而是走進民眾之中,跟各階層的人親善接觸,以身教言教感化人民,頑固心硬的以色列人卻又批評祂與罪人來往。人啊!人!你們怎麼這樣無知與驕傲?
天主深愛世人,不願世人喪亡,所以用盡各種方式,不斷派遣先知,務求召喚世人醒寤,認清天主的慈悲,回頭悔改。可惜,人類冥頑不靈,不願張開心目。天主最後派遣耶穌降生,以最偉大奧妙的愛情拯救世人,完成淵深莫測的救世奧蹟。可惜,耶穌雖然主動敞開慈悲的聖心,許多人仍然漠視不理,冷淡對待,令耶穌傷心欲絕。
「人靈絲毫不在意我;他們遺下我孤獨一人,只忙於其他事情。人靈不認識愛,真使我難過!」(日記#1385)
「那畫像是要在聖堂內展示,讓人瞻仰,而不是封閉在修院的圍牆內。藉此畫像,我要廣施鴻恩;因此,要讓每個人都能親近這畫像。」(日記#570)
蘇布高神父聽了耶穌的話,努力安排,結果畫像於1935年4月26至28日救贖聖年三天慶典期間,在維爾紐斯的黎明之門將公開展示了3天,耶穌非常高興。
‧ Bernadette Lam ‧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